今年,我国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新型储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假如新型储能提高风电和光伏1%的消纳率,全国就会有上百亿度的新能源电供给人民使用。
广州市白云区,快步走到了全国新型储能产业的舞台中央。去年,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花落白云。按照“总部研发+先进制造”的产业布局,白云正举全区之力打造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一条从实验室到制造再到市场的新型储能产业链正加快形成。
白云区积极响应国家及省市的战略部署,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依托“6+6”现代产业集群,聚焦发展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2023年,白云区新能源、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突破500亿元。
4月9日,在第十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中心等30个重大项目将正式签约落户白云,涵盖新能源、现代都市消费、生物医药、航空及现代物流、建筑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产业领域,为白云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策源
攻关五大领域储能关键技术
位于白云新城的“储云街”,是国家级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的所在地。
走进创新中心,只见科研人员忙碌地穿梭在实验室与测试平台之间。这里的每一项数据,都关乎着新型储能技术的走向。
新型储能,为何意义重大?因为关系着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大局。
近年来,伴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安全的影响越发引发关注。新型储能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能量生产和需求在时间、空间以及强度上的不匹配的问题。
新型储能就像是电力系统的“超大号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不仅有效解决电力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还能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实现绿色电力的可持续发展。
研发创新始终是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攻克储能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创新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介绍道,创新中心采用了“公司+联盟”的发展模式,联合了南方电网、大唐集团等14家储能产业的上下游龙头企业,共同开展产业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在创新中心的带动下,白云区的储能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储能企业已前来接洽落户。
目前,创新中心覆盖了全国85%的重点实验平台,联盟单位已经从最初的14家增加到68家,集聚了12位院士、专家。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全面开展,其中已有4项技术全球领先。
作为广州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白云的市场主体超56万户,大型交通枢纽密集,制造产业优势明显,能源服务市场需求大。
新型储能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储能技术能够为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充电的解决方案;在数据中心领域,储能技术能够确保数据中心在电力故障时的正常运行;在应急救援领域,储能技术能够提供及时的电力支持……可以说,新型储能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我们看好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也相信白云区能够成为新型储能产业的高地。”一位正在白云区考察的储能企业代表说道,“这里不仅有着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科研资源,还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是我们发展储能产业的理想之地。”
先进制造
规划万亩新型储能产业用地
眼下,全国发展新型储能的创业热情高涨,广东提出锚定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总目标。
发展新型储能,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从创新策源到制造落地的产业闭环。这就要求既要有汇聚高端人才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又能提供大片的产业用地以支持技术落地与规模化应用。
作为广州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白云无疑提供了最理想的发展土壤。按照“总部研发+先进制造”模式,白云正加快开展新型储能产业布局。
总部研发板块选址白云新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先进制造基地主要选址位于人和镇、江高镇和白云湖街,规划产业用地总用地面积约10000亩。
走进人和镇,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项目占地200亩,力争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创新基地将承载起技术研发、系统集成检测、认证以及小规模挂网试运行等多重功能,搭建起技术产业化落地的桥梁。
“以前我们的测试数据都是在实验室里模拟出来的,与真实场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位正在现场指导工作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而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模拟出各种真实的充电和放电场景,从而获取更准确、更实用的测试数据。这无疑是科技创新到产业转化的一大跨越。”
白云区全力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研发环境,为新型储能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基地内还规划了220千伏的变电站和多个功能区,包括锂离子、超级电容等新型储能技术的测试区,以及用于基础研究、系统集成检测和认证的综合实验区。
为了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白云区政府在财政资金、研发场地、产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了创新中心全力支持,还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身到储能产业的研发与创新中来。
随着新型储能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白云区正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储能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创新策源地,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白云力量。
全产业生态
白云构建“4+1”生物医药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2023年,白云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约达326.1亿元,其中,医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64.4亿元,限额以上医药流通业总销售额达210.1亿元,规模以上医疗服务业总营业收入达48.0亿元,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科研服务业总营业收入达3.6亿元。
强劲的发展势头,离不开白云区的五大优势。
交通优势突出,白云区拥有白云国际机场、白云站、广州火车站、广州国际港四大国际枢纽,对通关时效、储存环境要求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十分有利;
生态优势独特,白云拥有白云山、帽峰山、白云湖、流溪河等“两山两湖一江一河”生态资源,康养产业潜力巨大;
产业优势雄厚,白云区以“一园两城三都四区”十大平台为牵引,打造了民科园美丽健康产业园、云创医谷新和产业园等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平台,集聚了白云山制药总厂、何济公、白云山和黄、王老吉药业、九州通等医药研发、生产、流通龙头企业;
科研优势扎实,白云区拥有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知名医学高校,省人民医院白云院区正加快落地建设;
应用场景丰富,全区共有1303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院80家,含三级医院21家。2023年医疗服务业(非公立医疗机构)累计营业收入约48亿元。
产业发展如同下棋,既要谋篇布局,也要落子有声。
白云区规划了生物医药产业“2+3+N”的空间布局。以白云新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设计之都片区、京溪—同和片区为核心分别打造生物医药总部研发创新中心、生物医药科创康养中心;以钟落潭、江高、人和等片区为核心分别打造生物医药制造产业基地、供应链基地和临空商贸制造基地。
同时,白云区正积极推动“4+1”产业板块发展(4:临床医疗、生物医药制造、医工融合、保健养生服务,1:美丽健康养生社区),构建全产业生态。
在打造全球临床医疗高地方面,依托南方医院等顶级医疗资源,加速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提供国际水准的医疗服务;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围绕白云机场打造生物医药制造增长极,建设“临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医工融合方面,推动医疗临床需求与产业基础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工融合创新平台;在保健养生领域,利用白云山等资源,发展健康休闲养生基地,推动美丽健康养生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
南方+记者 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