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十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按照广州市“三个圈层”的构思,逐年稳粮扩花,提高优质水稻种植比例,扩大高值高效的花卉种植面积,逐年将污染较大的畜牧业向北迁移,大力推广养殖优质高效的水产品种。2003年我区农业总产值达33.46亿元,比2000年增长7%。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688501万元,占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1.47%,比2000年的19.17%提高22.3个百分点。2003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人数占农村就业劳动力人数的47%。三是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巩固,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的直接负担在全市率先达到零水平。四是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取得创新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逐年增多。五是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4年预计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26元,比2000年的6540元增长1086元,年增幅达3.94%。这些成就的取得,既为全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也为“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有利因素
1.“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步伐的加快,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作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2.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将继续增长,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既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十五”期间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到位,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不利因素
1.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放,邻近东南亚国家的农产品大量涌入,因其种类与我区农产品的种类基本相同,势必对我区的农产品销售造成一定的冲击。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区的农业用地日渐减少,农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3.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完善,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质量参差不齐。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增强竞争力为目标,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调整结构增加效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增加非农业收入。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基本框架。
(二)主要目标和重点项目规划
1.主要经济指标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31元,年均增长4.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4亿元,年均递增5%,把农村小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达83%,农业科技贡献率由43%提高到6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0%以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重点项目规划
1)农业总耕地(包括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及鱼塘等)面积由24万亩调减至22万亩左右,其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5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5万亩,鱼塘面积5万亩;
2)平均每年对10000亩农田进行标准化整治,为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
3)平均每年改造5000亩鱼塘;
4)平均每年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到2010年,年产值(或市场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
5)每年培育5个以上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到2010年全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到50个以上;
6)“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涵盖蔬菜、三鸟、生猪、水产等种类;
7)为配合全市都市农业的全面发展,每年新增5个以上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观赏农业等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8)大力发展名优农产品,树立农业品牌,每年扶持发展3个农业品牌,到2010年使我区名优农产品品种达到25个以上。
(三)对策和措施
1.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1)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以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变,全面落实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坚持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归农民所有,坚持农村劳动力就业为基本前提,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以自愿、依法、有偿为原则,采取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农业企业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到2010年土地资源流转率达50%,流转面积11万亩,充分利用推行“会计代理制”这一契机,进一步规范征地款的使用,做到征地款的专款专用,使征地款真正起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
2)减轻农民负担,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目前,我区的农民减负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十一五”期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减负成果,防止一些乱收费项目抬头。各相关单位要做好每年的减负工作计划和自查、检查、考核等工作。
2.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确保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调整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种苗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建立有效的农业支持体系,重点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3.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化布局
以流溪河沿岸及帽峰山沿线作为我区农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地带,通过统一规划,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政府扶持及招商引资等办法,着力打造适宜观光旅游的高效都市型农业。
1)种植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继续全面调整作物布局、品种结构和区域分布,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继续调减水稻、蔬菜种植面积,到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计划缩减到3.5万亩,蔬菜面积8万亩,花卉、绿化苗木面积扩大到2.5万亩,稳定现有的水果面积,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利用丘陵果树资源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
2)畜牧业。为适应城市化进程,继续引导我区畜牧业向中远郊的“第三圈层”迁移,做好畜牧业布局调整的规划、选址。同时依靠科技进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路子,加快畜禽良种的繁育、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实现畜牧业从土地密集型低产值的生产向技术密集型高产值的生产转换。
3)渔业。稳定现有的鱼塘面积,进一步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推动渔业产业升级,在稳步发展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发展名优水产品种养殖,促进水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4.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全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重点发展高科技、精深加工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市场,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发和引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和设备。同时配合我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确立我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一批有特色、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产业带,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5.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行农田标准化整治,到2010年计划完成10万亩农田标准化整治,提高农田排灌抗旱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发展农产品连片生产基地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便利条件,促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6.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农业科研在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效益,从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走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农户结合的路子,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7.继续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继续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十一五”期间计划培训农民5.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万人。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扩充农民的就业门路。
8.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目前,我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家,“十一五”期间,计划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到15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章制度,规范运行行为,保障其合法权益。
9.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
立足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全力推进白云三农信息网建设,在试点基础上,逐步运用白云三农资源管理系统。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落实区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五个一”标准。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实施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十一五”期间,规划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健全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鼓励农业企业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倡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10.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对耕地、水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污染。完善渔业捕捞许可制度和养殖证制度,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大力提倡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规范农药、肥料的使用,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有机肥,控制农业污染。
11.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到201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80%。不断建立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农、牧、渔业的加工机械化,引进新技术、新机械,吸收新工艺,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度化。
12.继续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
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山区办基地,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协调区有关职能部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欠发达地区奔康致富的步伐。
13.加强农业执法管理
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二○○五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