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精神,积极实施共享健康行动,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优化健康服务,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广州健康工作全局,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进一步改善健康公平,全力建设卫生强区,打造健康白云。
二、工作目标
到2022年,基本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
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健康环境持续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全面增强,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重点人群口腔保健水平稳步提高,地方病保持消除状态,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残疾报告和综合干预工作体系形成形成,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到2030年,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
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健康环境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和残疾障碍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全面形成,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消除和控制重大疾病危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保持在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三、组织领导
为做好全区实施健康广州行动工作,成立区实施健康广州行动领导小组:
组 长:卢绮文 副区长
副组长:黄小玲 区政协副主席、区卫生健康局局长
成 员:施海琼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日常工作)
肖剑锋 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伍伟强 区发展改革局局长
杨雄忠 区教育局局长
杨少华 区科工商信局局长
陈志勇 区公安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
杨 莉 区民政局局长
邓 文 区司法局局长
何顺强 区财政局局长
张鸣钢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姜 莉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局长
王 焱 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李硕铭 区住房建设交通局局长
李化军 区水务局局长
张巴陵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罗 涛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
李发仁 区卫生健康局三级调研员
麦少杰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
李俊敏 区应急管理局局长
周友来 区审计局局长
游乃满 区市场监管局局长
罗美琼 区统计局局长
冯志锋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
何小军 区信访局局长
靳 笛 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
甘显超 区投资促进局局长
罗远明 区工商联主席
黎鉴明 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吴 培 团区委书记
罗东芳 区妇联主席
邓丽仪 区科协主席
张晓虎 区文联主席
李莉莉 区侨联主席
吕转兴 区残联理事长
胡述华 区贸促会主任
李晓东 区国家档案馆馆长
曾数军 区气象局副局长
钟伟雄 区供销联社主任
高荣志 区民科园管委会主任
苏婉婷 区土地开发中心主任
利应都 江高镇镇长
黄 海 人和镇镇长
郑伟居 太和镇镇长
邓勤虎 钟落潭镇镇长
张燕辉 三元里街道办事处主任
汤伟球 松洲街道办事处主任
翁绵春 景泰街道办事处主任
陈振华 黄石街道办事处主任
殷宁宁 同德街道办事处主任
鲍涵慧 棠景街道办事处主任
黄秉纲 新市街道办事处主任
李 文 同和街道办事处主任
舒振文 京溪街道办事处主任
王 亮 永平街道办事处主任
唐晓亮 均禾街道办事处主任
许 攀 嘉禾街道办事处主任
刘林涛 石井街道办事处主任
文 宇 金沙街道办事处主任
黄铠杰 云城街道办事处主任
蓝瑞娥 石门街道办事处主任
叶 颖 鹤龙街道办事处主任
龙 飞 白云湖街道办事处主任
郁菊青 龙归街道办事处主任
梁冠伦 大源街道办事处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健康局,由黄小玲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接替其职务的人员接任,不再另行发文。该项工作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四、工作内容
(一)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1.提高健康教育素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主题宣传活动,搭建全媒体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开展全方位、多维度、广覆盖的健康知识传播行动。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内容健康教育干预项目,针对青少年、老年人、企事业单位职工、公务员、新广州人等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干预。针对性地实施健康促进与健康干预措施,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各镇街牵头、区委宣传部、区卫生健康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单位配合)
2.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全区国民教育体系,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落实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置、社会实践、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和管理。开展中小学生视力、口腔等专项健康教育行动。配备和培养健康教育教师,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区教育局牵头、区公安分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健康局等单位配合)
(二)实施合理膳食行动。
1.膳食当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类,注意混淆素、精细搭配。
2.提倡每天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3.膳食要清淡,要少油、少盐、少糖,食用合格碘盐。
4.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区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在2019年基础上提高10%和在2022年基础上提高10%,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各镇街牵头、各成员单位配合)
(三)实施全民健身行动。
1.推进全区各类人群参与健身运动,鼓励各镇街、学校、机关等单位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比赛,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实施体育锻炼标准,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行动体系。
2.积极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健身组织网络,推动科学健身,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到2022年和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持续提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95%和96%。(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各镇街、区教育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单位配合)
(四)实施控烟行动。
1.通过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专栏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吸烟与健康方面的常识,吸烟的危害。
2.世界无烟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烟草危害控制宣传活动,在工作场所醒目处设置禁烟标志,提醒吸烟者自觉禁烟。
3.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全面建成无烟单位,倡导无烟家庭。
力争到2022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到100%。(各镇街牵头、各成员单位配合)
(五)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1.落实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加强覆盖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素养促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3.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和35%,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成员单位配合)
(六)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1.向全区的公众、家庭、单位(机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优化选择绿色产品,少购买使用塑料带、一次性塑料饭盒、塑料管等易造成污染的用品。
2.坚持低碳出行,优先步行、骑车或公共交通出行。
3.鼓励将家庭健康文化纳入评选活动,引导家庭成员主动学习掌握必要的家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区卫生健康局牵头、生态环境分局、区发展改革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各镇街等单位配合)
(七)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1.普及全区免费婚前医学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提升优质的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
2.持续推进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启动新一轮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进一步推进艾梅乙母婴阻断项目,消除母婴传播,完善免费避孕药具咨询、发放、管理工作。
3.推动妇幼健康服务进社区、中医药进妇幼健康。
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及以下和2.8‰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10万及以下和10/10万及以下。(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区财政局等单位配合)
(八)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1.引导全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促进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习惯。
2.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管理、卫生健康与体育专业能力建设,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到2030年,全区中小学生掌握基本健康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掌握调节情绪与压力方法,有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区教育局牵头、各镇街、区卫生健康局等单位配合)
(九)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1.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强化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
2.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管控,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推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分级监督管理,指导各镇街相关部门突出监管重点,提高工作效能。
3.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
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稳定保持30%及以下和20%及以下,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均分别达到85%及以上和95%及以上。(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各成员单位配合)
(十)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1.加强老年社区健康宣传教育,定期开展老年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
2.引导老年人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打造老年宜居环境,鼓励社会参与老年健康服务,支持老年健康用品产业和科技创新,实施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构筑老年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
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民政局、区委老干部局、区教育局、各镇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区住房建设交通局、团区委等单位配合)
(十一)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
1.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应急救护能力,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2.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3.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创建,推进健康单位建设,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健康生活方式专项行动,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制度。
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成员单位配合)
(十二)实施癌症防治行动。
1.加强科普宣传,推进癌症危险因素综合防控,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防癌意识。
2.动员居民定期防癌体检,密切关注癌症危险信号,早期接受规范治疗,重视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推进癌症防治网络建设,加强癌症防治能力建设和多部门协作,健全死因监测和癌症登记报告,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加大中医药防治癌症工作力度。
到2022年和2030年,我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区委宣传部、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单位配合)
(十三)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1.关注疾病早期发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和咳痰是慢阻肺最常见的症状,长期吸烟、职业粉尘或化学物质暴露等危险因素接触者,有活动后气短或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者,建议每年1次肺功能检测,确认是否已患慢阻肺。
2.注意危险因素防护。减少烟草暴露,吸烟者尽可能戒烟。加强职业防护,避免与有毒、有害气体及化学物质接触,室外空气污染严重天气减少外出或做好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3.注意预防感冒。建议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主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4.加强生活方式指导。注重膳食营养,多吃蔬菜、水果,进行中等量的体力活动,增强健康体质。
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区科工商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配合)
(十四)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
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终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加强糖尿病危险因素控制,普及糖尿病防控知识。
2.增强个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行为,鼓励患者定期开展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自我监测。
3.加强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的能力,规范糖尿病患者风险评估流程和连续性患者管理。
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成员单位配合)
(十五)实施健康口腔行动。
1.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以“全国爱牙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等健康主题宣传日为契机,将口腔健康教育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可及性,引导群众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2.开展“减糖”专项行动。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向居民传授健康食品选择和健康烹任技巧,鼓励企业生产“低糖”或者“无糖”商品。
3.实施口腔疾病高危行为干预。在口腔疾病高发地区,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早诊早治。
到2022年,全区口腔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逐步建立,重点人群口腔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9%及以下。到2030年,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全面形成,居民树立正确口腔健康意识和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健康服务水平和居民口腔健康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实现口腔健康公平;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及以下。(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区教育局等单位配合)
(十六)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
1.加强区内镇街与卫生部门联防联控,有效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在重大疾病防控中的职责,进一步推进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2.持续推进疫苗接种人群覆盖水平,有效保障食品及饮用水安全,加大力度控制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登革热、梅毒、流感、手足口等疾病的流行。
3.加强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
到2022年和2030年,艾滋病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15%以下和0.2%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控制在1%以下和0.5%以下,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55/10万以下和有效控制,继续保持包虫病非流行区状态,维持疟疾和血吸虫消除状态,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各镇街牵头、区卫生健康局配合)
(十七)实施塑造健康大湾区联合行动。
1.鼓励我区医疗机构与港澳医疗机构紧密合作,打造健康医疗高地,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在白云区投资办医,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推进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
2.加强与港澳医疗机构传染病联防联控,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探索转诊机制。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合作更加紧密;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共同体基本形成,世界一流健康湾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发展改革局牵头、区司法局、区卫生健康局等单位配合)
(十八)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
1.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以及中医药专科院区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通过中医药健康知识展板、宣传墙、漫画等的形式,向城乡居民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
2.实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行动。联合教育部门推动中医药文
化进入校园,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3.发展区特色中医药康复医学,实施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推进中医药交流合作。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均达到100%,村卫生站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分别达到90%、95%;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达到100%,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100%。(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配合)
(十九)实施智慧健康行动。
1.慢性病管理。通过信息化重点监测病情、档案管理、个性化评估、趋势分析、诊疗建议、异常预警、紧急救助、康复服务等。
2.个性化健康管理。重点发展信息采集、健康计划、健康教育、健康跟踪、病情诊断、风险筛查、健康信息查询等。
3.互联网健康咨询。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诊前指导、诊后跟踪等。
到2022年,全部公立医疗机构接入平台实现健康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区域医疗协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健康医疗服务信息便民惠民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提高智慧医疗服务质量。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技术得到深入应用,信息化全面支撑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驱动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发展的先导力量。(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区委宣传部、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单位配合)
(二十)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
1.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制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和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区级疾控中心实力,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增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2.建设区应急医院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强化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的信息化支撑,密切多部门和跨地域合作,加强联防联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3.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属性,逐步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
4.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监管体系,推进职业病监测、体检、诊断、救治“四位一体”的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5.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及基层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构建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6.建立健全区爱国卫生队伍,将病媒生物防制列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鼓励街(镇)购买病媒生物防制有偿服务,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到202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全面增强;到2030年,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及疾病防控能力达到一流水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各镇街、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白云区健康广州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健康广州行动工作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协调管理、培训、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制定《白云区健康广州行动工作机制方案》,明确各单位和职能部门细化行动目标、任务措施和职责分工,要求各单位将落实本行动纳入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将预防为主、防病在先融入各项政策举措中,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建立实施健康广州行动推进工作报告制度,各相关责任部门每年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健康广州行动进展情况。
(二)强化部门协作。
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按照职责各负其责,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行动实效。
(三)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支持保障。
将健康广州行动项目预算纳入财政预算项目,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确保每年项目预算资金及时到位;落实项目进度、绩效评价,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疾病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开展监测评估。
行动监测评估由领导小组统筹,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形成行动实施进展专题报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公益广告等媒介作用,广泛宣传健康广州行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加大正面宣传和典型引导,增加各界对健康广州行动的普遍认知,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宣传普及各种健康知识,突出个人对自身健康负责的理念,促进增强科学健康观念和转变健康管理意识,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必备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健康广州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