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委员:
您提出的《加快我区经济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第2023114号)提案收悉。我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发展改革局、区科工商信局、民科园管委会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及时制定发布年度发展目标,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
(一)工作开展情况。在年初召开的高质量发展誓师大会上,我区提出“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干劲和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拼项目、拼经济、拼发展,确保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工业投资增长50%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以上”的年度发展预期。为实现各项预期,我区成立经济发展工作指挥部及29个专班,按照“区四套班子一周一碰头”的机制,召开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加大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预警频次和深度,强化经济专班周报督办力度,全力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难点堵点。今年1—6月,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86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一季度提高4.6个百分点,高于广州市增速3.3个百分点,总量全市第四,增速全市第三。此外,《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白云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云府〔2022〕2号,下称《区“十四五”产业规划》)已于2022年印发实施,提出“打造六大千亿级支柱型优势产业集群”和“打造六大面向未来的百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目前正对《区“十四五”产业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我区将继续围绕年度预期,坚持周分析、周调度、周通报的工作制度,以“清、准、实、重、新、补”六字诀狠抓经济工作,压实稳增长主体责任,落实“八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指挥部和专班工作力量,持续稳固经济复苏势头,推动重点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强化投资拉动经济作用,加强平台建设及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安商稳商。完成《区“十四五”产业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进一步明晰、宣传十四五时期我区产业发展规划。
二、关于锚定“扩大内需”,用好投资工具,促进经济复苏与高质量发展同步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我区积极响应“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动员令,以投资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紧扣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聚焦城市承载力提升,加快重大平台建设,谋划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带动性的一批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落实“项目目标化、目标阶段化”,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今年以来广州恒运白云综合能源项目、著杰生命科学园等143个项目已顺利开工,1—7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0.76亿元,增长13.5%,投资总量居全市第二。二是加快现代都市消费发展,印发《广州市白云区现代都市消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并成立广州市白云区现代都市消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加强我区现代都市消费产业工作力度。加快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时尚之都、智能家居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项目尽快投产达产,支持围绕优势产业,布局培育都市消费特色园区,推动都市消费集聚发展。三是推动工业投资,今年1—7月,我区在统工业投资项目196个,完成投资额54.06亿元,同比增长45.6%,增速在全市六个主要工业区排名第二。在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108个,完成投资额29.82亿元,同比增长149.3%,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继续推动投资高质量发展,围绕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制造等方面多谋划储备项目,充分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广州市设立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基础设施产业基金等政策,大力推动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二是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持续复苏。加快白云新城建设,打造集“文商旅体娱”于一体、具有广州特色风情的消费集聚区。引入中高端酒店、商场、餐饮、文化娱乐等品牌,吸引广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中高端消费人群来白云区居住、办公、消费。将广州白云站建设成为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州白云站周边规划建设中高端酒店、商场、餐饮等业态,吸引品牌企业进驻,满足旅客消费需求,以客流带动消费流,激发火车站商圈经济新活力,为消费增长提供新动力。三是跟踪服务好工业投资项目,用好工业投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做好163项工业投资项目动态管理,重点跟进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一期)项目、阿道夫智能生产基地项目等16个今年投资额超亿元项目进度。
三、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分级培育一批优质民营企业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我区成立企业服务工作专班,精准贴心服务企业,今年以来区领导、镇街、部门累计走访企业1.4万家次,今年以来共收集企业问题诉求519项,已协调解决508项。我区构建了“1+4+N”的惠企政策体系,组织各镇街和有关企业召开惠企政策解读会,印发惠企政策文本和宣传册,翻译英文版,制作宣传视频,广泛宣传惠企政策,并实现政策申报线上化,中小企业“升规纳统”扶持实现“免申报”兑现,进一步优化了我区营商环境。二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我区初步形成单项制造业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26家的创新发展梯队。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144家,比上一年增加108家,稳居全市第四位。高新技术企业中四上企业比例超过53%,近三年提升17个百分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19家,增长68.13%,创新企业体量持续扩大。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做好惠企政策宣传解读,根据修订后的“1+4+N”惠企政策,开展年度“升规纳统”中小企业、重点“四上”企业、总部企业惠企政策兑现工作,开展“推送式”“一窗式”政策兑现服务,实现政策兑现事项标准化、服务信息化,推动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加大企业支持力度。出台广州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措施配套实施细则,推动我区总部企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发展新优势。我区将充分发挥位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关键节点的区位优势,用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和“高企六条”等政策工具,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发挥“一区一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快培育新发展动能。
感谢您对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