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第三次修订,经馆务会议讨论通过)
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规划性文件,目的是为图书馆馆藏的维护和发展提供政策框架。同时也是图书馆发展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用以保证馆藏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最终使馆藏发展为白云区图书馆发展的整体目标服务。
一、前言
白云区图书馆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是一座面向大众的知识殿堂,是促进阅读、交流与分享,倡导社会和谐包容的公共空间。
近年来,我馆不断强化现代化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推出微信公众号、移动阅读体验平台等项目,使图书馆服务由传统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致力打造无时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图书馆”。
二、馆藏发展的目标
白云区图书馆馆藏发展的目标是:
1.配合广州市图书馆之城的发展目标,将图书馆建设成一个以馆藏为核心的服务型图书馆,并确保馆藏发展与公众需求保持一致。
2.精心选择以获取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建设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馆藏,形成有显著特色的优质馆藏结构体系。
3.促进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协调发展,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发展与整合,建设优质、充裕、合理、适用的地区性信息资源中心。
三、馆藏发展的基本原则
1.馆藏发展必须以发展方向、目标、价值和重点为归宿。
2.馆藏发展必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3.图书馆必须保持和加强特色化资源的建设。
4.馆藏发展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综合考虑资源的本身价值、使用价值以及本馆经费情况等因素以确定馆藏复本。
6.注意电子文献和印刷文献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7.图书馆支持学术自由的基本立场,不歧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不同政治观点的学术资源的收藏。
8.不收藏不符合用户需求层次的出版物。
9.尊重知识产权,杜绝盗版文献的收藏。
四、馆藏级别的划分
特色收藏:对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资源要全品种收藏,形成完整的特色馆藏。
研究级收藏:主要指有关某一学科或研究专题的科研专著、研究报告、发明成果、科学实验结果等一些重要的学术性参考资料,此外还包括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性期刊、专业性的学科索引材料等等。研究级收藏构成白云区图书馆的核心馆藏,是重点采选领域。
学习级收藏:满足读者学习所需的专业性资源以及相关的参考性资源,一般是指有关某一学科的基础性资源。在学术深度上要低于研究级资源,主要包括一些学科的基础性论述、专业基础性期刊、与学科有关的参考性工具等。
基础级收藏:属于选择性收藏的范围,主要指用于对某一学科的介绍性和定义性文献以及其他各种各样工具类文献资源,包括字典、百科全书、调查资料等。
少量收藏:对一些图书馆收藏学科范围以外的学科领域,可以少量选择性收藏,这一级别的收藏必须要严格界定,而且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动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五、馆藏发展组织
1、馆藏发展委员会
馆藏发展委员会是本馆馆藏发展的指导和咨询组织,由馆内具有高级馆员组成,由馆长和主管藏书建设的副馆长任正副委员会主任。负责指导、组织本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研究,制定或修正采访原则、规划、条例和经费预算,协调与文献资源建设有关的馆内各部门、其它图书馆的关系,督促有关业务活动的开展,以保证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建设系统的各项功能。
2、馆藏发展工作相关部门
文献采访和典藏任务主要由采访人员承担;馆藏组织由编目人员承担;实体馆藏布局、管理、剔旧和保护由流通人员承担,其中剔旧任务由采编部负责组织实施;虚拟馆藏布局、管理和维护任务由技术人员承担;馆藏评价由各部门共同承担。各部门和相应工作人员应积极合作,协调活动,并加强联系和调研工作。
3、馆藏采选人员:本馆采选人员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具备学士以上学位的馆员承担,采选人员必须还具备以下相关知识:
充分掌握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重点收藏与本地区当前或未来发展战略、科研项目相关的信息。及时调整文献采购的计划和目标。
深入了解相应学科馆藏与其目标的完备程度、匹配程度和使用状况,根据现有的馆藏情况确定特定资源的采选力度。对馆藏丰富的资源必须避免出现过度冗余;要加强对馆藏不足的文献的采选;对一些价格昂贵的文献,一般应先考虑馆际合作或共享等其他获得方式。
密切关注出版信息和书评信息,了解出版动态,分析发行状况,保证必备学术出版物的及时采进。对于未由正常发行渠道购入的学术出版物,必须设法获得。
六、文献采选的一般原则
1、文献采选的质量标准:文献资源的专业性、学术性、创造性、作者或编辑者的权威性、资料价值等综合因素作为文献质量的评价标准。
2、价格因素:决定采选的主要因素是出版物的学术价值,价格有时是采选与否的重要因素。但采选文献时在考虑其本身价格的同时,对前期采购费用和后期加工费用都要充分考虑,尤其是对免费资源更要考虑其他费用情况。
3、复本标准:白云区图书馆中文文献实行低复本政策,原版英文文献实行零复本政策;所有复本的采选在充分考虑文献本身质量的情况下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同一种文献在同时存在电子版与印刷版时,尽可能根据使用情况只选择保留一种版本。
4、同一种文献的版本选择标准:学术性期刊的采选实行电子版优先;图书仍以印刷型图书采购为主,加强电子图书的采购。原则上同一种文献不允许存在两种形式的版本。
七、文献采选方式
1、购买:购买是国内出版物的主要采选方式。按馆藏发展政策所规定的采访原则、复本标准购买馆藏文献。
文献采选信息收集:必须设法从各方面获得各学科、各主题、各文种、各国家、各发行渠道、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以扩大文献选择的范围。对权威、常用、适用的文献信息报道应搜集齐全。同时,接受出版商、发行商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荐购信息。
采选渠道选择:电子资源外的纸质资源尽可能实行招标采购、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以参加采购团等方式进行集团采购、对读者推荐的重要文献实行临时性采购。
采选制度:白云区图书馆文献采选实行馆员采选制度,是馆员为主,读者推荐为辅的选书制度;数据库实行参考馆员会议集体决策方式采购。
2、出版物交换:出版物交换是采选工作的重要方式,交换工作应本着“以我所有,换我所需”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我馆侧重于交换学报、科学报告、年鉴、公报、简讯、年度报告和图书等,重点补充我馆缺藏的普通古籍、民国时期出版物、地方文献、非公开发行的连续性出版物及其它各类文献。我馆提供交换的资料以地区出版的刊物和白云区地方文献为主。
3、征集或接受捐赠:本馆接受国内外团体和个人捐赠的文献。受赠应建立专门的捐赠档案,列明捐赠者、捐赠品名及数量、价值。文献一经接受,其产权即归白云区图书馆所有。
我馆征集的文献主要包括:个人藏书、机构藏书、政府出版物、方志家谱资料、文史照片、手稿及其它特藏文献和有价值的文献等。征集文献可以列支一定的图书购置费。
凡接受属于入藏范围的受赠文献,均应办理捐赠手续、建立档案资料并回复捐赠证书以示感谢。珍贵文献和价值较高、数量巨大的文献,应颁发荣誉证书或举行赠书仪式。一般受赠文献不设专架。
做好捐赠文献的复选工作。不入藏文献应尽可能转赠其他图书馆收藏,让其发挥应有效益。
4、文献复制:为了“合理使用”需要,可以通过复制方式保存本馆缺藏文献。
对于通过其它采选方式不能获得的本馆缺藏的各类文献,可采用复制的方法代替文献原件入藏。
通过复制补藏的文献主要限于保存本和教学参考书。
根据文献类型、保存时间等选择最优复制方式。对于利用率高的教学参考书一般采取数字化扫描方式,限制在指定渠道使用。
5、呈缴:建立健全的出版物的呈缴制度。
6、其它方式。
八、经费分配和控制
1、 经费来源
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的专项经费。
2、经费分配:根据历年经费计划和使用数据,以及本年度采访计划、常住人口增减、馆藏点变动情况、馆藏利用调查和读者建议、各类型文献出版发行情况、涨价幅度和其它影响因素分配经费。经费额度使用按照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既要保证各学科文献的系统发展,又要适当向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倾斜。采购的文献数量比也可参照经费比。
数量比应按以上比例
3、经费控制
经费预算:采访负责人根据上一年经费使用情况制订当年的经费预算计划,作为当年经费使用的依据。
财务审批:超过500元的单套高码洋中文图书由主管副馆长审批;所有外文图书和中外文期刊订单都需由采访负责人审核、报主管副馆长审批;数据库订单需经参考馆员会议讨论通过,由主管副馆长审批。
九、各类型文献的选择
1、中文图书
采选对象:主要为一些文学作品、研究专著、通识读物等。具体选择标准见“文献采选标准”的相关规定。
复本标准:依照我馆的低复本标准,我馆中文图书的平均复本量小于3册,最高复本一般不超过5册,2册及以下为低复本。除图书本身价值外,用户的正当需求情况是确定复本的重要标准。
2、外文图书
采选范围:采选读者需求量特别大的外文图书。
语言:以英文图书为主,视学科专业的相关性可适当引进其他文种的图书。
以采购专著为主,兼购会议录、论文集,教材一般不原版引进。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采购部分工具书、多卷书和部分连续出版物。
复本标准:对于外文原版图书实行零复本标准;兼有精装与平装两种版本的,优先订购平装本;可通过赠书、交换等渠道获得的国外图书不应购买;对于国内版外文图书(含引进版权图书)可根据需要购买1-3册。
3、期刊
优先订购跟服务群体密切相关的期刊,适当购买各学科专业的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的购买。
期刊订购必须要充分考虑服务群体的意见,及时调整刊物品种,尤其是学术性期刊和外文期刊。
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的协调。逐渐减少同种期刊两种形式并存的状况,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严格控制复本订购。从经费合理使用的角度,每年必须重新审订新一年的期刊订购,尤其是要注意用户的需求情况。
加强期刊利用情况统计,作为期刊年度增订和减订的依据。
4、电子资源
电子资源的馆藏选择,与其他资源的选择一样,必须要切合读者所需。
图书馆在印刷资源和电子资源上,应优先选择电子资源。要加强电子资源的信息评估,保证资源质量和稳定的用户群。
加强电子资源配套的硬件建设,保证电子资源的正常使用。
馆员要加强网络免费电子资源的收集和整合能力,便利该类资源的维护和使用。
5、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指以磁性、光学材料为存储介质,通过专用设备视听其内容的非印刷型、非缩微制品型、非电子出版物型文献。包括录音带、唱片、激光唱盘、录像带、激光视盘、电影和幻灯片等。
视听资料采选必须符合我馆数字多媒体中心的建设方向,开展特色资料收藏与服务工作。
视听资料题材应符合各层次服务对象的要求,以作为纸质图书的补充。选择具有知识价值和趣味性强的资料,诱发读者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
凡有引进版的视听文献,原则上不再购买国外原本。
视听资料一般只采购一个复本。根据需要进行复制或数字化处理。
媒介选择上应以VCD、DVD为主。
十、馆藏组织与布局
1、馆藏组织的基本原则
动态性原则。要求馆藏组织的内部结构是动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应都处于运动之中;馆藏组织还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并有所发展。
有序性原则。藏书组织结构的层次要求清楚,藏书的排列要有顺序,文献在各个环节的流动要有秩序。
整体性原则。要把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藏书,组成完整的藏书分布网,藏书机构设置要完备,藏书组织的流动环节与流动手续要求完整。
开放性原则。要求做到布局开放、文献开放、读者开放、流通方式开放与信息交流开放,使馆藏组织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2、馆藏布局
根据白云区实际情况,图书馆采用总分馆管理体制。总馆与23个分馆共同组成图书馆整体。
确立三线典藏制为文献配置的主要方法。即按照馆藏文献的利用率高低以及出版的新旧程度,结合服务方式,将藏书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组成一、二、三线的藏书,再根据藏书内容的学科属性或藏书的用途等标准进行每个层次的划分,组成整个藏书体系。
三线藏书点的设置以及收藏文献的类型、学科类目的标准:一线藏书点,收藏利用率最高、最新出版的书刊;二线藏书点,收藏利用率较高,参考性较强的书刊;三线藏书点:收藏复本多、利用率很低,但还有一定参考价值、利用价值的书刊。
十一、馆藏流通与调配
1、馆藏流通体制:总馆基本书库、分馆、现期期刊阅览室采用开架管理,地方文献室采用半开架管理,并视馆舍条件的改善逐步走向开放式存取和通借通还的馆藏流通体制。
2、馆藏调配
本馆以三线典藏制组织藏书,一线所有藏书点以及二线的工具书阅览区的工具书直接从编目部接收新书;二线藏书点主要接收一线转来的藏书;一线、二线藏书点与三线藏书点的联系主要侧重于剔除书刊的回归。
专业文献的保存本设在二线抽取,一线藏书点退出的专业书必须先入藏保存本库,个别品种在一线流通中丢失,要及时补购或通过馆际互借复印,尽量保证馆藏图书品种的完整。
根据连续出版物、多卷书的特性,组织这部分藏书时要求配套典藏、配套流动。
在外借过程中出现读者集中使用某一图书时,要及时调配其他藏书点的资源到提出需求的馆藏点供读者使用,用完后按实际情况重新分配。
多余的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工具书、专业文献要求提存,集中存放在书库,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储备用书。
定期开展藏书剔除工作,清除馆内破损、无使用价值的藏书,使馆藏文献总量更适合本馆的库存量,朝着高质量低速度的方向发展。
十二、馆藏保护与剔除
1、馆藏清点
一线书库的清点周期为每年一次,二线书库的清点周期为每3年一次,三线闭架书库的清点周期为每5年清点一次。
2、普通印刷型文献的保护
加强读者、本馆工作人员藏书保护教育。
注意开展藏书的防火、防霉、防虫、防鼠、防尘与防光的保护措施。
及时修复损坏较重、又具有流通或保留价值的藏书,使用率较高的新书可以先行装订。
中文现刊根据出版频率半年或一年装订一次,装订时间选择在一、二月份。装订后的过刊运回原收藏点保存。
3、古籍和特藏的保护
古籍书库必须设有较好的防潮设备,并注意书库的清洁和空气流通。
经常进行古籍书和古籍书库的防虫消毒工作,定期进行人工刷书。
开展古籍书的修补工作,尽可能保存古书原样。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数字化保存和保护措施予以保存和利用。
4、视听文献的保护
减少环境因素对光盘保护层材料的老化作用,尽量减缓光、热、氧、酸、碱物质对保护层的影响和腐蚀。
正确使用光盘。减轻磨损,避免硬物划伤、碰伤;减少光盘的使用次数,以延长光盘寿命。保持光盘盘面的整洁,避免灰尘污染光盘;拿取光盘时,只能接触光盘的内外沿,以免油渍、汗渍、指纹落在读取面上。
正确存放光盘。将光盘存放于光盘保护盒(袋、册)中,直立排放,防止挤压而变形。存放空间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等技术指标要求要达到有关国家标准。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光盘外观和读取存储内容,确保光盘的可检索性和可用性。
5、馆藏剔旧:为了保证馆藏的稳定协调发展,必须要对一些过时或破旧图书进行剔旧处理,一线藏书点每年必须剔旧一次以上,二线藏书点图书2年剔旧一次,三线藏书点图书3年剔旧一次。三线藏书点剔除的文献进入书库。符合下列条件的图书可以从书库中剔除:
缺乏学术性且过时的图书;
外观破损或装订很差的书刊;
多余的复本和旧版书;
低利用率书刊。
6、剔除书刊的处理办法:
复本过多的书刊,本图书馆无保存价值而对其他图书馆或读者个人尚有一定收藏价值,可赠送其他馆或折价出售。
内容完全陈旧过时,纸张、装订残缺破损,已无阅读参考价值的书刊,可作为废品出售。
十三、馆藏评价
1、 馆藏评价依据
主要依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中有关“文献资源建设”各项指标要求开展本馆的馆藏评价工作。可在其基础上,提出符合本馆发展实际的、更高建设层次的本馆馆藏评估指标体系。
2、馆藏评价标准
2.1 馆藏数量
馆藏保障率。电子版书刊去重后品种按1:1折算。年人均入藏量不少于0.14册,到2020年,馆藏人均拥有量应达到白云区图书馆、街镇分馆合计2册以上。
读者满足率。本馆藏书应满足读者75%—85%的文献需求,其余部分,通过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来解决。
馆藏对各学科的覆盖率。即馆藏文献占各学科领域文献的比例。根据本馆读者需求和经费的具体情况,对重点学科的文献收藏达到一定的完备程度,占有合理的覆盖率。长期积累和保持本馆特色文献资源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2 馆藏的信息知识含量
核心书刊就是科学信息、知识含量大的书刊,图书馆应注意精选图书品种,使核心书刊的数量达到馆藏总量的25%—30%。
2.3 馆藏结构
学科结构:统计各学科藏书的比例,分析藏书的学科分布状况是否体现以专业图书为主的学科结构,是否形成藏书的专业特色。
等级结构:图书馆收藏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所体现的层次与读者需求的文献类型、层次是否一致。
文种结构:分析馆藏书刊的文种比例与本馆读者掌握的语种状况是否一致,与各语种文献的出版量是否大体相适应。
时间结构:主要考察新入藏文献的比例,近十年出版的藏书应超过总馆藏量的30%以上。
文献类型结构:主要考察图书与期刊的比例、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的比例,以及它们与读者需求相符合的程度。
2.4 藏书利用情况
藏书利用率高低是对馆藏质量、馆藏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我国大多数图书馆藏书平均利用率仅达到40%左右,有关专家指出,应争取达到75%以上。
2.5 数据库建设和维护情况
数据库的学科覆盖面;自建数据库及正常维护更新情况;机读目录占馆藏目录比例需达到100%。
2.6图书馆通过馆际互借获得的文献资源情况
与其它图书情报单位签订馆际互借协议情况,年获取的文献数量,获得文献需要的时间,所付的费用等。
3、馆藏评价方法
3.1书目核对法
将馆藏文献与选定的标准书目、核心书目或权威的馆藏目录进行核对,以检查馆藏文献在品种、数量、语种及某些重要著作收藏方面的差异。这是考察本馆藏书对有关学科文献的覆盖率及核心书刊占有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3.2统计分析法
主要利用图书馆的各种统计数据对藏书进行分析和评价。馆藏的绝对规模、各学科类目的馆藏数量、藏书增长量,以及与读者有关的藏书保障率、藏书利用率、图书拒借率和滞架时限等,都可以用数量来描述,进而做出评价。
十四、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
1、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等全国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建设,并加强已具规模的地区性协作组织的协调和联系。
2、积极参与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及时向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提交馆藏数据。充分利用联合目录库进行联合编目、公共查询、馆际互借和协调采购。
3、完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制度,形成可协调的权益机制。在争取新的馆际互借源的基础上,努力带动区内的馆际互借活动向前发展,切实起到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合作藏书,避免重复购买。
十五、附则
馆藏发展政策修订包括常规修订和非常规修订两种形式。定期进行常规修订,必须进行全面修订工作。在常规修订期内,如果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必须开展非常规修订工作。这些改变包括:a、图书馆流通管理体制或藏书布局发生重大改变;b、社会信息环境的发生重大变化。c、用户信息需求和使用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采访人员应根据本文件制订相应的《采选工作细则》和《分学科藏书发展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