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文化机构信息公开专栏 > 文化馆馆务公开 > 工作信息

乳猪、清明荞、甘蔗、艾糍并称“清明四味”

乳猪、清明荞、甘蔗、艾糍并称“清明四味”

发布时间:2018-04-12 来源:白云区文化馆 字体大小:


  每年45日前后,清明节如期而至,此时草木回青,万物萌发。古往今来,清明时节,人们都会祭祖,也相约踏青,更适时开展农事春耕。在岭南地区,广府人家也在清明时节祭祖思亲、踏青插柳,并形成以乳猪、清明荞、甘蔗和艾糍为主的清明四味饮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不出游的观念被逐渐革新,丧葬与祭奠方式也逐渐变得绿色环保。

http://gdgz.wenming.cn/wmdjr/201804/W020180403348660450350.jpg

 在公园里玩耍的孩子们。

http://gdgz.wenming.cn/wmdjr/201804/W020180403348660483970.jpg

清明前后,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

  传统:

  从唐朝起 清明成为民间传统节日

  清明节起源历史悠久,相传由春秋晋文公和忠臣介子推的故事演变而来。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介绍,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陷害致死,公子重耳逃亡。有次饿晕过去,跟随的忠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混合野菜煮成汤,给重耳充饥。

  十多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履行赏赐忠臣的承诺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的晋文公心中有愧,带队到山林寻人,搜寻无果后听取了烧山的建议,谁知介子推仍不愿下山,母子一同抱着柳树被烧死。得知忠臣身亡的晋文公悲痛万分,下令当天禁火寒食。后来,晋文公领着群臣上山祭奠,寄托哀思。行至坟前,发现老柳树重新发芽,晋文公便把柳枝编成头圈戴在头上。

  在传统时节中,清明因其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加上拥有2500多年历史,在人们心中拥有独特地位。古往今来,清明与特定的物候变化、时令顺序密切相关。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说的都是阳春三月期间,春光明媚,草木青青,清风徐来,因此在汉代形成三月节的节令。

  同时,又因该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适合春耕春种,被列为入春后的重要节气之一,指导古人适时安排农事。民间有农谚呼应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

  从唐朝开始,清明成为民间传统节日,先后形成了扫墓、踏青、插柳、蹴鞠、拔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等民间风俗,并流传下相关诗句。高翥述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记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写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说的正是清明时节,梨花盛开,杨柳飘絮,游人或争相出城赏春,或登山祭祖、玩蹴鞠、秋千等欢度节日。

  如今,清明被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祭祖、踏青习俗仍十分盛行。

http://gdgz.wenming.cn/wmdjr/201804/W020180403348660515485.jpg

白云山思园树葬。

  祭祖:慎终追远是主调 文化内核推陈出新

  在广府地区,人们极其重视清明节,过往的清明祭祖一般分为上山扫墓和祠堂祭拜两种形式。此外,广州人亦有行正清的习惯,即选择在清明节当天上山扫墓,与有郊游含义的踏青相区分。

  一般而言,传统的清明祭品有四大件:烧猪或烧肉、甘蔗等水果、发糕面点和纸钱元宝,以及一定量的茶酒等。据《南溆风情——海珠民间风俗》记述,每样祭品都有特别的象征含义,如外皮酥脆金黄的烧猪寓意红皮赤壮、身体健康;甘蔗外形有,节节相连则寓意渐入佳境;发糕面点在发酵过程中不断膨胀,有大展宏图的意头。

  传统的上山扫墓也有较为考究的步骤:扫墓当天,人们携带酒食果品到祖先墓地,若祭拜的祖先不止一位,应按照长幼之序依次拜祭;其次,由于过去采用山林土葬,山岗植物生长茂盛,祭拜前必须修剪墓前野草;清理后,再将祭品供奉在墓前,挖出新草皮将纸宝压在墓顶,然后点烛燃香,对先人行跪拜或鞠躬礼,并分食甘蔗、发糕等,最后按参与祭拜的家庭户数分配猪肉。

  家住白云区近郊的文叔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前后,清明节被视作极其重要的节日,大多数人选择正清上山扫墓,祭祖后才能正式开始春耕春种。在文叔的记忆中,清明一周前,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清明祭品,大户人家购置7080斤重的中猪,用黄泥包裹,再用炭火薪柴烧至赤红;而一般人家会准备烧肉,再加上甘蔗、甜包子等作祭品。

  文叔介绍,午饭后,祭品被逐一盛好打包,放进竹箩,再由家族新婚的男丁负责挑上山,其他男丁则带锄头镰刀清理坟前野草,再挖出3块草皮分别放在墓顶、墓旁和墓后,称为打草皮“‘草皮其实是连着新土的绿植,过去我们用墓上有无新土来判断墓主有无子孙。

  从土葬到火葬,到现在兴起的树葬,殡葬观念越来越绿色环保了。文叔说,自他懂事以来,先后经历亲人土葬和火葬,从上坟拜山,到现在的墓园祭拜,丧葬活动逐渐从简节约。部分市民已开始用鲜花、水果和简单的荤菜代替传统的祭祀四大件

  民俗:踏青出游 门前插柳

  踏青,又名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自唐朝起,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不忘到明媚春光中驰马远足,感受草木回青的蓬勃生机。如杜甫曾挥笔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写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如今,清明祭祖与踏青相结合的做法依旧盛行。不少“60”“70的市民认为,过去清明扫墓往往需要攀山越岭,相当于在郊外踏青。“90的小苏自小跟着家人在清明期间登山踏青。一般选择周末踏青,和家人朋友登白云山或大夫山。在小苏看来,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的阶段,在山林远足既能呼吸新鲜空气,也能锻炼身体。

  有趣的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老一辈人还有着清明不出游的观念,与年青一代也趁着清明假期出游的态度截然不同。

  对此,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认为,清明法定假期的初衷是提醒和鼓励人们回乡祭祖,在特定节日里敬畏祖先、缅怀先烈,弘扬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的优良民族传统。因此,他建议人们优先利用清明假期开展祭祖活动,其次才是出游放松,避免本末倒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朝,我国便有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相传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老百姓将戴柳圈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枝插在井边和门楣上,认为能趋吉避灾。此外,关于插柳、戴柳的来源,也有说法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或春秋忠臣介子推。

  古人认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可以预报天气,农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八旬的曹婆婆回忆说,自她懂事以来,每逢清明前数天,家家户户都会到河边或鱼塘边采摘柳枝,也有的农民摘自家种植的柳枝到集市上售卖。插在门窗上,等到柳枝凋谢才会取下来。”“90小杨也遵循着清明插柳的习俗。她说,清明节前她都要去市场买一捆柳枝,分别插在门、窗和防盗网上,一个月后才取下。

  饮食

  广府地区爱吃清明四味

  据书籍《南溆风情——海珠民间风俗》记述,清明自古以来就蕴含着寒食文化,虽然寒食节日渐远去,但精华仍保留在广府的民间清明食俗中。其中,乳猪、清明荞、甘蔗和艾糍四种传统食品在清明节最为常吃,被称为清明四味

  乳猪

  在广府地区,猪是清明节的祭祖重头戏和应节食物。广东人喜欢用烤乳猪祭拜先人,祭祖后再以家庭为单位分适量的猪肉,剩余部分则用作当晚的聚餐菜肴,古时有太公分猪肉的说法,指的是古时家族祭祖结束后,用作祭品的中猪会分发给每位上山祭祖的男丁,寓意应祖先之命,荫及子孙。

  每年清明前,烤乳猪都成为酒楼、市场烧腊档的招牌热销品,市民为买到质量上乘、外皮香脆的烤乳猪,不惜下订金预订或排长龙现场购买。

  清明荞

  在很多广州人看来,完成祭拜并分了猪肉后,仍不算完成清明祭祖的任务,市民会将猪肉带回家或带到酒楼,配上清明时蔬制作烧肉炒荞菜乳猪炒荞菜

  其实,清明食用荞菜也符合广州人不时不食的饮食习惯。荞菜分为菜荞和头荞,菜荞鳞茎嫩细,又名为清明荞,常用来炒叉烧或鸡蛋;头荞鳞茎粗大,专门用来制作酸酸甜甜的餐前小吃。而清明时节出产的荞菜,茎白脆爽无渣,纤维细嫩,经常食用可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海珠区的汤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不仅吃荞菜应节,还会用荞菜祭拜祖先。“‘粤语谐音轿,听老人家提及是寓意祖先能吃好住好,坐八人大轿出入,进而福荫后人。

  甘蔗

  清明节吃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又因为甘蔗有头尾之分,且节节相连,寄托着家族不断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的期盼。凡参与行清的家庭成员,祭拜结束后都会吃上一节爽甜的清明甘蔗。从头吃到尾,没吃完是不能扔掉的。” 95后的小陈说,从小她爸妈就这样教导,据说把甘蔗吃好,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老广文叔介绍,用作拜祭的甘蔗需要经过特别处理,斜切成段,并保留蔗头蔗尾,过去有在坟地种甘蔗的习惯,保留的蔗头蔗尾会在祭拜后插进泥中,让其自由发芽生长。

http://gdgz.wenming.cn/wmdjr/201804/W020180403348660549128.jpg

艾糍

  艾糍

  《话说我们的节日》一书提及,清明时节,艾草生长旺盛,分布各地的客家人会利用鲜嫩的艾草制作艾团或艾饭等特色小吃,据说有趋吉辟邪、活血去风,健脾消滞等功效。

  住在白云区太和镇的芳姐是客家人,祖上三辈早年间从梅州来到广州谋生。芳姐虽已扎根广州,但依旧保留客家习俗。每年清明,芳姐都用艾草做糍粑。加入花生、黄豆或红糖作馅料,蒸煮时在艾糍下面铺上橄榄叶,让艾糍混合榄叶和艾草的甘香味。芳姐介绍,由于用料和做法不同,每家的艾糍风味也各有千秋。(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信息

浏览次数:-
分享
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