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近年来,我区全面深化改革脚步铿锵,聚焦经济体制、营商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农村综合改革等11个改革领域,通过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利化、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高标准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改革事项,集中从制度层面上加以解决,筑牢我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
勇立潮头破浪行。如今,一幅生动的白云改革创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持续在白云涌动。
经济体制改革
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支撑点
近日,区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召开,明确要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强区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上当标兵、作示范。全会还要求,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
事实上,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持续在白云涌动,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谱写了改革的生动篇章,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绩尤为亮眼。
据了解,我区正全力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支撑点,华为电动技术有限公司落户白云,广东省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脑智华南科创基地等顶尖创新平台建设路径创新形成初步成果。
我区还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行“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投资模式,启动黄金围片区试点。区云台青创服务中心揭牌,民科园港澳台侨青创基地加快筹建,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及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此外,中国中铁、中国五矿、中国化学、欧派家居等一批总部服务、设计服务功能项目加快落户,白云新城、广州设计之都现代服务业布局日趋完善。广州民科园建设国家民营经济改革创新试验区方案已经市委深改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上报省委深改委审议。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1-8月我区已完成减税降费26亿元。有两批共40家企业即将上云上平台,在统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58.3%。同时,积极打造“白云美湾”品牌,美湾检测大厦建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欧班列首次实现返程运货,共开行59列,货物总申报价值2.8亿美元。
在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我区出台招商引资项目分行业分区域准入、村集体建设用地产业导入两项指引,促进用地降成本、增效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增市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3家,孵化面积1.4万平方米。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白云基金完成股权投资8000余万元,白云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2.2亿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首建国企年金制度,持续推进镇街企业改革重组,完成29家企业产权界定。
营商环境改革
建立白云特色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论及发展,从来都绕不过营商环境改革。我区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利化,提升企业和项目服务水平,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其中的每一步,都在求新和求变、奋斗和崛起的交织中坚韧前行。
我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高位推动,促进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对照世界银行评估指标体系,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建立具有白云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首次作出系统评价,推动我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新政策开始后,合并办理的申报材料简化了,审批很快,也不用来回跑动几次,我们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今年2月,广州创显融合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在白云区政务服务大厅同时领取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书》。这是“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以来,广州市完成的首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书》“二合一”审批。
这样的改革案例不是少数。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我区还在全市率先上线运行企业开办100%“一网通办、一窗通取”系统、率先实行免费刻章,实现商事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0.5天办结,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得到推广。
同时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利化,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目前已涵盖19个部门611项服务。全区1274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可网办,“办事不用跑”事项比率、网上可预约率分别达85.71%、98.98%。续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实现登记全流程“一窗一人一小时”、“+民生服务”范围再扩容。此外,推行企业开工建设报批报建市场化代办服务,累计为40余家企业免费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一项项改革、一串串数字表明,我区的行政权力不断精简,项目审批不断提速,审批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重大民生领域改革
引进一流优质资源提升教育医疗服务水平
“民生改革说了几十年,特别是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这几年是最彻底的,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是许多白云居民群众的明显感受。这样的感受,源于白云民生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队伍改革等多点开花。
近日,我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基础教育阶段5G智慧校园建设,选取培英中学白云新城校区打造为“5G+智慧校园”建设标杆。日前,广州市首个乡村教育集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教育集团在钟落潭镇成立,将对钟落潭镇中小学进行整体打造提升。我区还引进省实开办白云校区,教育事业蹄疾步稳,踏石留印。
此外,1-8月我区新增华南师大附属太和实验学校等26所智慧校园试点学校,总数达80所;开展智慧白云大数据云平台应用等在线培训,促进各试点校建设;实行全区公开竞岗,建立“名师大讲堂”、岗位大练兵等培养机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各项改革同样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前有区二医疗集团、区妇幼保健院医疗集团挂牌成立,后有引进省部属优质资源提升我区医疗服务体系,成功委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管理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持续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4个镇13个中心卫生站已建成10个。建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成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完成全区首家托育机构备案,启动市级示范点创建工作。
疫情防控方面,我区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设,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市实现“八个率先、四个第一”,“疾控+公安+属地镇街”流行病学调查模式、防疫通行证等做法获全市推广。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区数字化文化馆投入试运行,区国家档案馆硬件建设稳步推进,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完成主体建设。22个镇街(大源街、龙归街除外)文化站按省特级站标准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区首个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正式出台。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入选水利部河长制湖长制全国10个先进县(区)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我区从百姓最关心的“钱袋子”的事改起,从最难办的产权制度改革之事办起。我区集体资产交易已实现网上竞价功能,前七个月全区共完成“三资”平台交易4493宗,交易总额70.6亿元,合同价值提升率达100%。
与此同时,我区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省级试点,完成调查2.1万宗、审核8700余宗,在15个村开展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150个村完成股份固化,27个村完成股权证书颁发。探索“政府主导、服务平台公司实施”的土地规模化流转模式,3宗共2575亩土地经营权成功流转。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我区以改革的主动谋取发展的主动,以期形成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棋局。依托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我区规划打造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万亩花卉现代产业园等构成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体系,已有24家优质农业企业入驻,标准化生猪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园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技工培训专业化、“粤菜师傅”特色化、家政服务标准化,打造“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拓展推广”链条,新增就业1.67万人。
关乎民生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同样势在必行。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首批51家正面清单企业免于检查或减少执法频次。健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机制,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区1059宗小微水体全部设置河段长,“一河一策”制定重点流域一级支流治理方案21个、黑臭小微水体治理方案36个,黑臭河涌镇街级、村居级河湖长巡河率均超99%。
“治水”成绩单也值得肯定。4个国考、省考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标,39条黑臭河涌消除黑臭,并逐步实现“长制久清”,小微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入选水利部河长制湖长制全国10个先进县(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治水”的同时,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也在坚持,今年前八个月累计拆除白云山周边违建15.46万平方米。
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
高标准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增强改革的主动性,方能以改革赢得新优势、推动大发展。除了上文提及领域,我区还直面“老大难”“卡脖子”问题,向行政管理体制、民主与法治领域、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纪检监察体制等多个领域,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攻坚克难,激发发展的活力。
其中,行政管理体制领域改革的重要特色,是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高标准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不仅是治理城市,更是服务城市。目前,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投入试运行,初步实现“群众找政府一门式、工作业务处置一门式、指挥调度一门式”。此外,今年我区顺利完成太和镇行政区划调整,成立大源街、龙归街,有效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
社会治理体制方面,我区加快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坚持住宅小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在城中村推行垃圾分类“栋长制”收运模式,厨余垃圾日均分类率达24%。整治“散乱污”场所超1.3万家,完成20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均排名全市第一。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6项任务完成量位居全市各区第一。
与此同时,我区全面推行出租屋“栋长制”,将出租屋管理权限下放至1.6万名栋长,全面参与来穗人员信息采集、疫情防控等工作。打造大源“政府收储+局部改造”、五龙岗“政府收储+整村改造”两个模板,在大源村实施“平安源”计划,大源村整治经验做法入选南方都市报2020年“广州城市治理改革创新榜”案例。
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我区已有404个村(居)“为侨法律服务工作站”全部挂牌;依托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累计调解案件377件、司法确认案件251件。区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基本建成,为群众提供登记立案、诉前联调等20多项现场服务。
而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我区优化农村基层党建“4+5+1”制度,完善星级评定考核内容,考实考准党支部和党员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方面作用发挥情况,“双星评定”做法获全市推广。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深化区纪委监委派驻机构改革,持续推动监察职能向村(社区)延伸,不断健全完善村社干部闭环监督体系等。白云时事 全碧芳
我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于今年4月在全市率先上线运行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取”系统。(资料图片)石建华 摄